PKPM结构系列软件
国内市场覆盖度达 95%以上,国内房屋建筑的主要设计软件。
2025年世博会于4月13日至10月13日在日本大阪举行,中国馆作为规模最大、最具代表性的展馆之一已于近日对外开放。中国建研院承担了中国馆的全过程工程咨询,依托自身科研技术综合优势,中国建研院所属二级单位构力科技专项研发了智能建造管理平台,为中国馆的顺利建设保驾护航。
中国馆智能建造管理平台(以下简称,平台)集成数字化、智能化、工业化技术,实现了从设计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,为大型跨国工程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该平台以“6S阶段管理 + 虚拟建造 + 无人机应用 + 一物一码”四大核心模块为支撑,形成了“数联物通、精准可控、高效协同”的数字化管理模式,实现了对中国馆项目建造全过程、全方位的实时协同和监督管控。
平台移动端
平台PC端
6S阶段管理: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
平台以6S阶段管理(设计、生产、运输、安装、交付、拆除)为框架,将传统离散的建造环节整合为一体化数据流,集成BIM模型构建、仿真分析、可视化集成展示、物联网数据分析等多种功能,实时模拟中国馆的生产建造过程。
6S阶段管理
中国馆项目不同于常规的钢结构制造项目,中国馆主体钢结构构件全部在国内生产,然后分批运输至现场搭建。平台可通过PC端、“大阪中国馆”手机APP(支持Android、HarmonyOS)动态监控长远途海运过程中的运输情况,实现了构件从中国到日本大阪世博园区的全程可追溯,向世界展示中国建造与数字化的魅力。
BIM与无人机“双驱动”:虚拟与现实的深度协同
基于国产BIMBase平台将钢结构、机电、内装饰等多专业BIM模型及非BIM数据进行跨格式集成、跨平台协同、跨阶段融合,构建1:1的三维数字孪生体。全专业BIM模型支持通过不同颜色直观展示建造进度,同时集成详细进度数据,实现“所见即所得”的全过程模拟。
BIM模型实时查看建造进度
BIM与无人机同时查看
在监控及无人机应用中,通过监控采集、无人机航拍获得的建造过程影像数据,可与BIM模型、进度数据实时关联,形成“时空维度双校准”的4D建造管理系统,实现了进度推演及资源调度的动态优化。虚实融合的监控模式使项目团队可通过PC端,实时对比虚拟建造与实体工程的偏差,实现“毫米级”精度控制。
无人机航拍建造视频
手机端实时查看
“一物一码”移动互联:全要素的精准追溯
平台为每个构件赋予唯一数字身份“一物一码”,通过手机APP扫码实现全流程数据穿透。扫描构件二维码可查看构件名称、编号、规格、安装位置、构件区域等信息,支持生产、运输、安装、拆除阶段扫构件二维码自动关联BIM模型,将物理构件与各阶段数字信息实时绑定,形成“实体构件→数字身份→业务数据”的闭环管理体系,实现全要素的精准追溯。
物理构件与数字信息实现闭环管理
全球化项目的“智慧中枢”:实现跨境协同共享
面对跨国项目建造的复杂性,平台构建了云端协同工作平台,研发了包含中文、日文、英文的三种文字集成系统,实现多语言数据实时共享。通过跨境远程数字可视化辅助技术,国内外专家可实时了解大阪现场的建造进度,指导现场建造过程优化,运用数字化技术存证关键工序数据,确保跨境工程进度、质量可追溯。
中国馆项目采用智能建造管理平台的创新实践,不仅实现了中国馆“零事故、零延误、零缺陷”的建设目标,更推动了建筑行业向“数据驱动、智慧协同、绿色低碳”的转型。通过跨境远程数字可视化辅助技术进行项目管理,打破信息孤岛,将传统建造的“经验决策”升级为“数据决策”,加强项目全过程管控,为全球重大工程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范式。
构力科技基于国产BIMBase研发的智能建造管理平台,以BIM为核心载体,融合GIS、物联网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等多种先进技术,精准呈现各专业从设计、深化、生产到现场安装等各个环节的详细信息,让设计、生产、施工全过程可视化。智能建造管理平台已在多个重大项目,如北京丰台站(亚洲最大铁路枢纽客站)、广州白云站、重庆东站、上海北外滩91街坊(480米超高层地标性建筑)、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等项目持续迭代应用,展现出强大的适用性及可延续性,为建筑行业提供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数字化解决方案,不断推动行业迈向新高度。
北京丰台站管理平台
上海北外滩91街坊管理平台
国内市场覆盖度达 95%以上,国内房屋建筑的主要设计软件。
我国建设行业工程软件的支撑平台。平台&软件&生态。
节能与绿建系列设计分析软件,含多地官方指定节能软件。
国产自主研发,更符合中国建设标准和工作流程的BIM软件。
多格式模型的查看与审阅,免费、免注册、免激活,下载就能终身用